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電器維修資料網 > 正文 >
魅族Flyme OS之Smart Bar:精巧創新 簡潔實現
來源: 日期:2013-11-23 22:17:31 人氣:標簽:
原生 android 虛擬按鍵的缺陷
在 smart bar 之前,google 就已經嘗試使用虛擬按鍵取代實體按鍵了。這樣的介紹有助于 android 設備在體驗上的統一。但是虛擬按鍵有兩個很明顯的缺點:
1.占用屏幕空間。在 android 的界面布局中,虛擬按鍵占用屏幕 下方 48dp 的高度,換算成像素的話,一個號稱 1280x768 分辨率的屏幕,實際上用于顯示內容的空間是 1184x768
2.除了 底端的系統級虛擬按鍵之外,按照 google 官方的應用設計指南,應用普遍會在屏幕 下方再放上一排按鍵。雙排按鍵上下疊加的情況下,很容易導致誤觸的發生。這也是很多第三方廠商堅持使用實體按鍵的原因之一。
smart bar 的出現,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上述兩個問題。
整合,與釋放
smart bar 的作用,簡單的來說,就是:整合界面元素,釋放內容空間。
下圖是原生 android 系統的底部結構,按照官方命名方法標出了 action bar 和 navigation bar:
下圖是帶有 smart bar 的 flyme os 底部結構:
這是發布會上的展示圖。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,這個 smart bar 在豎屏狀態下主要的改動是合并了原生系統中在屏幕 下方上下疊加的 action bar 和 navigation bar。從不同的展示圖中我們可以注意到,smart bar上只有五個可操作圖標,多余的圖標都進入了右邊的菜單鍵中。從各種角度上說,這樣的設計都使得誤操作概率大大降低。
如果你有讀過 google 官方的 android design,相信會對這段話感到非常的眼熟吧?在 android design 中,google 曾經強調底部 action bar 上不能有超過五個按鍵,而魅族 smart bar 在所有展示圖里按鍵的上限都是5個——多余的全部進入了右邊的菜單鍵中,而且連菜單鍵的位置都和官方 action bar 里的那個菜單鍵位置對應。
再看看這個橫屏模式下的 smart bar。它同樣對各種橫欄進行了整合,在smart bar 中統一顯示, 大限度地把界面空間留給屏幕上的內容。并且所有的操作按鈕都位于屏幕頂端的左右兩邊,便于在橫屏模式下雙手操作。這是不是很像 android 4.0 平板的作風?在橫屏模式操作支持這一方面,smart bar 比其它國內第三方 rom 甚至 google 官方 android 4.1 的解決方案都要更好些。
借鑒,與創新
在看到 smart bar 的時候,我非常自然的想起了當初 google 為了相同的目的而創造出來的一種交互形式:combined bar。它同樣整合了平板上的各種橫欄,并把操作按鍵放在屏幕底部的左右兩邊,適合平板持握下的雙手操作。
這個對雙手操作極端友好,而且節省屏幕空間的設計,google 在 android 4.1 之后不知何故放棄了。而魅族的這個 smart bar 和 combined bar 的設計思路如出一轍,并且在 combined bar 的基礎上對用戶體驗的提升更進了一步。試想,你所有的操作都被集中在慣用手的大拇指能夠很容易操作的地方,而且還不容易誤觸… 是不是很夢幻?為什么之前都沒有人好好利用到這點呢?
但是我非常好奇的是,魅族是怎么做到將 action bar 中的按鈕整合進smart bar中的。魅族方面表示只要是按照 android 4.0 規范進行設計的應用都可以無需改動直接兼容,而在魅族的演示中,除了這些按照標準制作的應用之外,沒有套用標準的老應用也同樣有很好的集成效果。不知 google 的 android 團隊對這個 smart bar 有何感想。反正我可以說,他們的臉色必定不會好看:當初被拋棄了的 combined bar 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了 flyme os 2 上,而且還進行了大量的優化和改進,用比較夸張的話說——打臉打得啪啪響。
魅族的 ui 設計師一定有認真的考慮過 android design,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證這些設計。你可以把 smart bar 看作是 action bar(實際上它也確實是 action bar 的一種形式),但是它又同時起到了 navigation bar 的作用,同時還可以和標準與非標準應用有良好的兼容性,比 google 的原生解決方案要好很多。
在實際的使用中,它確實有效地節省了屏幕空間,提高了屏幕使用的效率。這也正是當初 google 在 android 3.0 里使用 combined bar 的初衷吧?
結語
把 j.wong 的人品性格之類的話題拋開不談,把將這種交互上的創新命名為 j.wong 交互到底合適與否的問題拋開不談,把 j.wong 設計的外殼與邊框拋開不談,這次,在 smart bar 這個簡潔精巧的改進上,我們看到的,是真正的用心。
【看看這篇文章在百度的收錄情況】
相關文章
- 上一篇: 靠丟漂流瓶:微信比微博有價值?
- 下一篇: 微軟Windows RT系統無法充分發揮Tegra3性能